半年手绘过百张设计蓝图 “扶贫义工”勾勒新农村画卷

 

■如今的杏花镇池塘碧水微澜,绿树繁花环绕。

走遍贫困村

定制“接地气”特色蓝图

计划有了,思想工作做通了,村干部和村民都齐心协力行动起来。村居环境提升工程有条不紊进行,很多村民不计报酬,自愿出工出力。村口200多平方米的荒地,进行了硬底化工程;清走两口池塘的垃圾和淤泥,引来活水种上荷花;村道两旁砌上花基,种上树苗和花草;破损的房屋修缮外立面,村中心盖上篮球场;新规划的休闲公园旁的文化长廊,把村中历届大学生、乐善好施人士刻名上榜,以为垂范,倡导先进文化和感恩之心,既体现“扶智扶志”的精神,又展现着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在施工紧张的时候,麦润金周末也留在封开工作。到封开工作半年,他就已走遍该县28个省定贫困村,足迹踏遍了280多个自然村,还手绘出新农村建设设计图一百多张,每个村都有专属的特色蓝图。

这样的效率让老搭档徐振健也感到吃惊,“每天我们一起走村入户,天亮出发天黑才回,也不知道他哪里有时间画出这么多精美的图纸?” 直到有一天,徐振健深夜拜访麦润金商谈工作时,发现他仍在挑灯夜战,“那时我才知道,他常常画图画到凌晨两三点钟。”白天调研、晚上画图,已成了麦润金每天固定的工作模式。

“要建设的新农村很多,每一个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主题,因此我必须每天花时间把想好的东西及时整理出来,不然思路就会混了。”麦润金说,对于新农村建设,他认为有两个原则,一要“接地气”,建村民喜欢的村;二是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每个村都要挖掘自己独特的美。“农村不缺乏美,只缺乏一对发现美的眼睛。”

仅仅一年时间,凤楼村实现了大变样。村口的空地从以前的垃圾堆填区变成了大家最爱去的广场,广场周边的墙面全部用手绘墙来做装饰,每到晚上不少村民还会在明亮的路灯下跳起广场舞。村里的党员们也各自认领了绿化带、荷花池等公共设施,实行带头管理。如今,凤楼村新农村建设的名声已经传遍十里八乡,每周都有两三拨客人前来参观学习。

扶贫“父子兵”

子承父业投身扶贫一线

从驻村干部到村委、村民,大家无不为麦润金竖起大拇指,村民们的热情也深深地打动了麦润金。去年10月31日,麦润金收到封开县的一纸聘书,正式聘请他为封开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顾问,聘期三年。不久后,他又被德庆县聘为顾问,他的手绘本也从1本变成了30多本。

在麦润金服务的这三年里,封开县提供交通、食宿,没有工资,他成了一名编外的“扶贫义工”。

在麦润金随身携带的环保袋里,装着过百张他亲手绘制的新农村建设图,设计图的背后标有详尽的文字规划说明。“一村一图、一纸一主题”,由于设计图符合村实情,又展示了其丰富的内涵,得到了镇、村干部和村民的普遍认可和赞同,大家评价麦润金的手绘图“比广告公司印刷的还漂亮”。

值得一提的是,麦润金当年参加广东省第一轮扶贫“双到”工作是来到粤东汕尾陆丰扶贫一线,如今他的儿子麦冠康“子承父业”,在2016年成为中山对口帮扶潮州市饶平县精准扶贫工作组的驻村队长。

平日周末里,父子俩见面时,聊天的内容总也离不开扶贫工作。除了交流各自的工作心得,两人还会进行对比,看谁的工作做得更好。“扶贫战场父子兵,我们麦家用实际行动,推动了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麦润金向记者打趣道。

扶贫之路

从输血到造血 引进企业打造产业

脱贫攻坚任重道远,除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产业扶贫方面,中山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驻封开县德庆县工作组同样投入了大力量,目前也换来了一张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产业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点,要脱贫就必须发展产业。三年前的凤楼村,是一条没工业、没商业、没稳定收入产业的革命老区村。工作组进驻后,以杏花镇当地传统的杏花鸡养殖产业为抓手,整合在家务农有劳动力贫困户,投入44万元建设凤楼村杏花鸡养殖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打造长效稳定的产业项目。贫困人口每年除了有固定分红收益外,还可将饲养的杏花鸡卖出获利。目前,杏花镇凤楼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0户140人已全部实现预脱贫,有劳动能力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700元。

同属革命老区村的德庆县匝村,也是肇庆脱贫任务最为艰巨的贫困村之一,2016年村集体经济年总收入仅4800元,贫困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50元。中山市公安局联合帮扶工作组进驻后结合匝村实际,充分发挥该村土地肥沃,山林和水田资源丰富等优势以及土质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建设节瓜种植基地、乳鸽养殖基地等示范产业基地。

被帮扶的贫困户当中,有些是年纪大的,有些是带病养病的,有些是丧失劳动力的。如何减轻这部分人的负担,是工作组面临的难题。经过积极联系,反复走访,工作组成功引进德庆县正源制药有限公司和德庆嘉裕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100万元,将新工厂落户匝村。

企业进驻后,与工作组携手打造“扶贫户就业生产车间”,优先为匝村贫困户安排就业岗位,让贫困户及匝村村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同时,企业还将巴戟加工业务外包给匝村农户,鼓励贫困户多劳多得,尤其是工作组与嘉裕食品有限公司共同创建的千亩马蹄种植项目,为当地村民增收约250万元。

经过工作组两年多的努力,匝村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这让村民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在马蹄种植基地里,最多时有将近一百名村民同时劳作,其中更不乏上了年纪的老人,大家都充满了热情。村民苏阿姨说,许多贫困户干劲十足,起早贪黑地到基地里挖马蹄。“天未亮我们便开始挖,大部分人一天可以挖一百多斤,也有人可以挖两百多斤。基地有专人负责收购马蹄,这样我们每天都能赚60元到70元。”

网站地图 | 鲁ICP备17015347号